十个孩子九个磨,磨蹭是孩子最常见的行为,一般是早上起床磨蹭、吃饭磨蹭、作业磨蹭、晚上睡觉磨蹭,我们把这四个容易出现磨蹭的时间段称为一日雷区。
早上起床,一叫他不动;二叫他不动;三叫他刚穿上一只袖子。
吃饭时磨蹭,叫了半天他才慢慢腾腾地踱到饭桌上,这个不爱吃,那个不想吃,要不然就是太烫了、太凉了、太硬了、太烂了等,挑三拣四地不满意、找茬。
写作业时候更磨蹭,一会儿饿了要吃东西,然后就是一趟趟地小便、喝水、铅笔粗了、橡皮找不到了等,就是不写作业。
晚上该睡觉的时候也有很多事,花样翻新,就是不上床。
家长通常是提醒他,催促他,不停地唠叨,然后就怒了,开始吼叫、惩罚、警告,亲子间战争爆发也是常有的事。
要知道,6至12岁的孩子,家长就说得越多,孩子听得越少。家长明明知道这些方法都无效,却一再地运用,其实都是在浪费时间,因为你根本不了解孩子为什么磨蹭。
一般来说磨蹭可以分为七大类:
1、第一个类型就是吸引注意型。
比如,有个孩子学习特别好,每天都认真完成作业,父母也很忙,认为孩子没什么事,就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,彼此相安无事,很少有共度时光。
可是有一天,孩子偶然间玩橡皮,爸爸就过来说:“你别玩了,快做作业。”然后他就发现只要他一玩橡皮、铅笔,爸爸或者妈妈就会过来制止他,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误认为“好好学习被忽视,玩橡皮会受到关注”,因此更多地表现出类似的行为,父母也就不得不更多地“关注”他了。
根据行为目的观点,孩子最喜欢的是被鼓励和肯定,其次是被批评和责罚,他最不喜欢的是被忽视(见《父母效能培训手册》第二章)。
他表现良好时,你一方面认为是应该的,另一方面认为不应该打扰他“专注写作业”,客观上就是忽视他,这是孩子最不喜欢的。当他无法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肯定时,退而求其次,用不好的行为被提醒、催促,甚至被批评和责骂,至少孩子得到了家长的精力和时间,即孩子的行为目的达到了,随着这些行为的多次重复,成为吸引注意型磨蹭。
对于这类型的孩子,我们给家长的建议就是,当孩子有好的行为时一定要就鼓励和肯定他,当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时暂时忽视他、不理他。
要注意:鼓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具体,说细节才有效。
2、第二个类型是家长期望过高型。
夏令营有个孩子,画画特别好,曾经获得国家级比赛的一等奖,可是他总是觉得自己画得不好,把画藏起来,不敢给大家看他的画。
后来我们和家长沟通发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特别高,比如孩子考试得了95分,家长就会立即指出那个5分是怎么丢的,多数都是粗心造成的,家长就会说孩子不认真、不细心等,毕竟得到100分的机会比较少,孩子多数时候都是被批评、指责的,孩子就会误认为自己不够好,家长不喜欢我,家长只是喜欢100分。
久而久之,就造成孩子总是被笼罩在挫败感中无法自拔,自我评价极低,不自信,不相信自己能成功。
对于这样的家长,我们建议你把自己的目标分解为小目标,加入时间因素,给孩子一个进步的空间,让孩子更多地体验到努力后的成功——成就感是孩子进步的动力。
3、第三就是父母包办型。
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了,替他穿衣服、喂饭,整理书包、衣物等,夏令营中的很多孩子不会剥鸡蛋皮,他们说只见过白色鸡蛋(没皮的);还有很多孩子不会吃完整的水果,不会剥橘子皮,因为在家里都是父母把水果削成小块给他们吃的;教室里有的孩子上一门课,拿出一堆书和本子,到了下午,书包空了,满桌子、满地都是他的书本;铅笔、尺子、橡皮更是经常不翼而飞,校服、水杯也是常常消失,不会系鞋带、不会系扣子的孩子更是大有人在……
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应该在幼儿园阶段得到训练,而家长都替代了,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,生活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和锻炼,到了上学阶段,也就没有办法迁移至学习能力,而学习—听讲、写作业、考试等是家长无法替代的,表现出生活、学习都磨蹭的现象。
对于这样的家长,赶紧从生活习惯开始,要给孩子自己锻炼的机会,让他多多去尝试,相信孩子自己能做好,生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。
4、第四就是杂乱型。
作业太多,所有作业做完之后就要睡觉了,孩子感到无望,因为写作业快意味着更多的作业,有些孩子甚至到12点都写不完作业。
如何判断孩子的作业是不是太多了?周一到周五每天孩子应该有一个小时、周六日有一天的自主时间。
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,孩子就会消极抵抗,表现花样翻新的磨蹭,除了以上的表现以外,还会发呆、发愣,暂时性的变成木头人,就像电脑死机一样。
5、第五是慢半拍型。
有的人天生就是反应比较慢,这和他的神经过程有关。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的强度、平衡性、灵活性不同,确定了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,分别是兴奋型、活泼型、安静型、抑制型,这和希波克拉底的胆汁质、多血质、粘液质、抑郁质等气质类型相对应。
前两种人反应比较快,后两种类型的人都属于反应缓慢的。
对于这种天生慢半拍的孩子,家长一方面要有适当的期待,另一方面要训练他的反应速度和加强孩子的竞争意识。
6、第六类是缺乏时间观念型。
这类孩子没有时间意识,没有紧迫感,放学回家先玩了再说。等到父母催促了才慢腾腾地写作业,一边写一边玩。认为有的是时间,而不着急,反正有人着急,会催着他完成作业的。就像木偶一样,推一下动一下,不推不动。
到了学校,由于没有父母的催促,他们也是边玩边学,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学校作业,回家后还有补作业,增加了家庭作业的负担,而且养成听课效率低的习惯,随着进入中高年级,孩子的成绩大幅度降低。
对于这类孩子,需要训练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时间,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划中的任务,持之以恒。提高自制力。
7、第七类是注意力分散型。
容易被周围的事件干扰而分神。比如,有的孩子听课时,听见小鸟叫声他就走神了;正在写作业时听见门铃声,他就跑去开门了;上课时看见同学的文具掉到地上,他冲过去帮忙捡起来;家长在客厅聊天,他也能搭茬。
有个三年级的小女孩考试得了84分,这些错题让她再做一遍,她都会,问她为什么考试时错了?她说自己考试时东张西望,看着老师批改卷子很好玩,就一边做题一边看着老师,结果就错了。
这种现象在一、二年级比较多见,他们的目标感不强,注意力随兴趣转移,需要家长帮助他设定小的目标,明确让他做什么,最开始以10分钟为单位,然后延长至15分钟,以此类推,直至40-50分钟。这个过程也是提高孩子自制力的过程,需要在他的大脑中培养一个小警察,每当他注意力分散时,这个小警察都会提醒他:“快回来,你还有事情要做呢。”
了解孩子磨蹭的原因以后,就能够合情合理地分类,不仅分清父母和孩子的责任,而且分清孩子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因素,对于先天的部分要勇敢地接纳,对于后天的部分要合理地规划和改善,帮助孩子健康成长。